中超裁判争议频发:VAR技术为何未能解决公平性问题?
本文深入探讨了中超联赛中裁判争议的根源,分析了VAR技术在提升比赛公平性方面的不足,并提出了改进建议。

中超裁判争议的现状
2025赛季中超联赛的裁判争议几乎成了每轮比赛的“固定节目”。从上海申花对阵山东泰山的比赛中,VAR介入后主裁判未亲自观看回放便改判点球,到云南玉昆对阵海港的比赛中,VAR甚至用守门员肘部位置划线判越位,这些争议判罚不仅影响了比赛的公正性,也严重损害了联赛的公信力。
VAR技术的引入与问题
VAR技术本为提升比赛公正性而引入,但在中超却因操作混乱加剧了争议。本赛季,VAR平均介入耗时4.2分钟,比英超长一倍;35%的关键犯规回放因“角度不足”未被采纳。此外,裁判对“严重犯规”和“鲁莽犯规”的识别误差率高达42%,显示出裁判培养体系存在明显断层。
裁判培养体系的不足
现役中超裁判平均年龄42岁,新生代裁判占比不足20%。年轻裁判机械执行规则,老裁判依赖经验,导致尺度严重不统一。一些裁判的选派也引发猜测,例如麦麦提江执法泰山比赛时便争议频发,而本赛季涉及争冠的其他焦点战多指派外籍裁判。
足协的应对策略
面对潮水般的质疑,足协的应对策略往往是“冷处理”。本赛季15例重大争议判罚中,仅2例被认定错误,且无一裁判被公开处罚。青岛西海岸要求公开孙盛宇补时依据,至今未获答复。
改进建议
为了提升中超联赛的公正性和公信力,建议足协加强裁判培训,特别是对VAR技术的使用和规则理解。同时,应公开透明地处理争议判罚,及时回应俱乐部和球迷的关切,重建联赛的信任基础。